您当前位置: 省级动态
旱地变成“米粮仓”,山区飘出稻谷香——旱地水稻:增产增粮 未来可期
2023-12-15 16:13:05

2023年,在云南和贵州26个县开展的旱地水稻种植核心技术示范中,23482亩核心示范面积平均亩产526.2公斤,达到亩产400-500公斤的预期目标。随着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雨水巧用、时控除草、综控病虫、轻简种植”旱地水稻关键核心技术的成功构建和落地转化,未来,将有更多山区群众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旱地水稻获丰收

2023年10月12日,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10012亩旱地水稻科技示范区迎来丰收。在中国农学会主持开展的实收测产中,云南农业大学自主选育的优质滇型杂交粳稻“滇禾优615”旱地种植蒿枝坝村平均亩产641.3公斤。

竹塘乡战马村村民李福说,大部分村民一开始都不相信旱地里能种出这么高产的水稻,后来看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做的示范种植。今年收获的稻谷自己家里根本吃不完,还能卖一部分,很多村民都报名参加明年的旱地水稻种植。

“我们觉得旱地水稻它不仅在云南这个地方能够推广,在很多其他类似的地方都有很大的推广价值。特别像我们石灰岩地区,它不能够保水,但是又需要种植水稻,这样的地方都是我们可以推广的地方。”测产组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表示。

怒江州泸水市在海拔1300米的上江镇,用玉米地种旱地水稻3649亩,蛮英村的平均亩产596.2公斤;兰坪县在海拔1700米的兔峨乡江末村用雷响田种旱地水稻70亩,亩产546.8公斤;贡山县在海拔1600米的丙中洛镇查腊村用玉米地种旱地水稻200亩,亩产425.9公斤。

红河州绿春县,在海拔1400米的大兴镇规洞村用旱谷地种旱地水稻300亩,亩产500.5公斤;开远市在海拔1500米的中和营镇用玉米地种旱地水稻4600亩,亩产650.2公斤。

文山州广南县在海拔1350米的那洒乡小坝庄村,用旱谷地种旱地水稻220亩,亩产526.7公斤;马关县在海拔1600米的大栗树乡,用辣椒地种旱地水稻160亩,亩产456.7公斤。

昆明市禄劝县在海拔1670米的翠华乡大平地村,用雷响地种旱地水稻100亩,亩产579.8公斤;宜良县在海拔1900米的九乡明目村,用玉米地种旱地水稻100亩,亩产480公斤。

昭通市镇雄县在海拔1200米的花浪乡发地村,用果园地种旱地水稻150亩,亩产450公斤。

曲靖市陆良县在海拔1800米的马街镇庄上村,用蔬菜大棚种旱地水稻200亩,亩产404.2公斤。

保山市腾冲市在海拔1800米的曲石乡双龙村用旱谷地种旱地水稻325亩,亩产466.6公斤。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在海拔1500米的旧州镇甘樘村,用玉米地种旱地水稻102亩,亩产448.5公斤。

据了解,2023年在云南省普洱市、怒江州、红河州、文山州、昆明市、昭通市、楚雄州、临沧市、玉溪市、曲靖市、版纳州、保山市12个州市和贵州省安顺市的26个县开展的南方旱地水稻种植核心技术示范中,包括澜沧县1个万亩示范,泸水市和开远市2个千亩示范,其他24个百亩示范。核心示范面积23482亩,平均亩产526.2公斤,新增优质稻谷1235.62万公斤,按稻谷3.0元/公斤计算,产值3706.86万元,达到了计划示范面积和亩产400-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相关专家介绍,干旱缺水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水稻节水旱种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水稻节水栽培也是保障中国口粮安全和实现稻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云南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匀,工程性缺水突出,耕地中旱地面积占 78.31%。云南农业大学成功实现旱地上水稻优质高效生产,在旱地上种植产量高达400-700公斤/亩,与水田种植相当,开辟了稻谷生产的新途径。

藏粮于技解难题

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我国一些山区,群众没有水田,不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为破解这一难题,山多旱地多、水稻产能不足的云南,近年来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并集成轻简化种植模式,以水稻旱种技术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

水稻旱种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实现粮食增产。

“我们村从前年作为示范点种植旱地水稻以来,村民们的种植意愿越来越高了。”从2021年的200余亩、2022年的400余亩,到今年的800余亩,扎果村的村民已经全都开始种上了旱地水稻。村长切木拉说,今年村民们把三分之二的稻田种上了旱地水稻,另有三分之一则保留着自己留种的红谷。

“我们村一直有种旱稻的习惯,以前都是种自己留种的红谷,产量不高,每亩大概就是100多公斤。这两年开始种杂交稻,收成有了很大提升。2021年第一次种,平均每亩收了250公斤左右,去年提升到近300公斤,今年有望能到400公斤。”因此,旱地水稻技术在有需要的山区示范推广,深受老百姓喜欢,种植积极性高。

云南省杂交稻旱种推广专家指导组组长、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袁平荣介绍,全省2020年推广种植杂交稻旱种5万亩,2021年推广种植23.7万亩,2022年推广种植50万亩,2023年推广种植28万亩(不包括耕地占补平衡的面积)。

专家介绍,从地域上来看,杂交粳稻在云南省海拔800~1600米左右、杂交籼稻在云南省海拔1200米以下,且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的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才适宜推广;从品种上来说,旱地种植是利用自然降水栽培的生产方式,需要选用优质、耐旱、耐瘠、抗病、分蘖力强、丰产稳产广适的杂交水稻品种。

与水稻水田种植相比,旱地水稻不用泡田插秧,而是像种玉米一样直接播种,且生长过程主要靠雨水,具有节约用水、节省劳动力投入等优势,能缓解水稻生产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突破云南山区多耕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稻米产能受限的瓶颈,充分发挥云南省 94%以上山区资源的稻米生产潜力。

旱地水稻推广潜力大

旱地上种水稻具有节水、省工等优势,云南大面积种植结果显示,该模式能拓宽山区增粮路径,具有推广价值。

旱地水稻产量较传统旱稻、雷响田(指仅能依靠天然降水、难以人工灌溉的稻田)水稻实现提升。数据显示,旱地水稻平均单产为传统旱稻的2-3倍,最高亩产与水稻产量相当。在基诺族聚居的景洪市基诺山乡巴亚村委会扎果村小组,村民主动将旱稻改为旱地水稻。今年平均亩产达400公斤,较当地传统旱稻增产200多公斤。文山州马关县木厂镇马西村群众龙绍香将雷响田的水稻改为旱地水稻,平均每亩增产近200公斤。

旱地水稻较种植玉米具有一定优势。怒江州在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推广旱地水稻种植3877.5亩,全州四县(市)服务有示范推广,平均亩产410.67公斤,综合对比怒江旱地水稻收益比玉米每亩高555元。

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9月11日,由中国农学会邀请专家对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对门村旱地水稻试验示范项目进行测产。测得高产地块产量每亩640.4公斤,中等地块产量每亩593.3公斤,一般地块产量每亩552.4公斤。全镇今年试种了1800 亩旱地水稻,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

“比种玉米划算。”苟街村群众杨云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旱地水稻每亩农资投入约 410元,平均每亩纯收益约1500元;种玉米每亩成本约400元,平均每亩纯收益约700元。

部分地区探索“粮经协作”模式,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减轻了土壤病虫害。元阳县黄茅岭乡一处新种植的200亩荔枝园,套种的旱地水稻共收获稻谷约50 吨。润生果业(河口)有限公司利用香蕉采收后土地的空档期开展旱地水稻,基地负责人邹强说,102 亩旱地水稻基地平均亩产达 522 公斤,还能减轻下一季香蕉病虫害。

“旱地水稻栽培具有省工、节水等优势,能拓宽山区半山区粮食增产路径。”受访粮食专家表示,在云南部分工程性缺水的区域,该模式可发挥节水优势(较传统水稻节水1/3),辅以轻简化的种植方式,能实现粮食增产。

旱地水稻种植有哪些前置条件?我们的技术是否适用云南以外的地区?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院士介绍,旱地水稻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种,至少降雨量要够,年降雨量要在1000毫米左右的地方,而且降雨时间要与水稻生长时间吻合。当然一些有条件的水浇地也可以种。这也是这个技术受限制的地方。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水稻品种都适合在旱地上种,只有少部分品种可以。这就需要不同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条件,研究出不同的品种。在国内,像云南这个区域,还有四川、贵州、广西等也是适合推广这个技术;国外比较适合的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中南半岛这一带的气候跟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这些地方的旱地面积非常大,水田很少,条件完全具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就都能种,这需要配套的技术体系,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成果应用惠三农

水稻旱种,并不是把水稻插在旱地里那么简单,其推广应用同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缺乏耐旱、分蘖力强的杂交稻品种,此外,除草也是令农民头疼的事。旱地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旱地水稻出苗后,适逢高温多雨季节,杂草长势快,种类繁多,与秧苗争肥、争水、争光,导致旱稻减产。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经过3年实践和创新,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创建了“雨水巧用、时控除草、综控病虫、轻简种植”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为旱地水稻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新技术,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突破了两个关键难点:一是利用杂交优势突破旱地水稻种植分蘖不足的难点,育成旱地条件下分蘖旺盛的“滇禾优615”等系列品种;二是基于旱地杂草的生长发育规律,研发出水稻旱地种植的封草技术,解决旱地杂草危害严重的问题。

研究团队将总结出的机器穴播有利于苗期耐旱、科学合理用药能有效防控杂草、及时用药可有效防治稻瘟病、刚性地区示范效果好、看苗施肥并及早施氮肥和保证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等种植经验,通过走村入户,开展“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的手把手技术示范,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2023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中国工程院专家的科技力量,朱有勇院士亲自带队和统筹实施,组建了网格式技术服务和培训小组,技术培训24期,团队参与人员115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2058人次,发放《旱地水稻实践与应用》手册1050份。

这些努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战马坡村村民李福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研究团队是手把手来教他们,包括施肥、用药等,都是按他们的技术来的”。

“目前,旱地水稻栽培还少量存在除草剂选用及施用不当、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到位、氮肥后移诱发穗颈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表示,旱地水稻种植是一项新技术,进一步推广水稻旱作还面临着适宜种植区域潜力有待挖掘、主推品种不突出、草害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待完善等难题,其示范推广需要稳步推进,在推广过程中熟化技术,在刚需地区逐步引导,降低旱地种植风险。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完善,可以推广到南方省份山区,甚至更加缺乏粮食的干旱少雨国家地区,让更多山区群众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科技人员做一辈子科研不就是研究个科研成果吗?这就是个很好的科研平台,我们不到农村去,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我们不到农民群众中去,你知道农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会持续在一线,一代人一代人把这种作风传递下去。”朱有勇院士表示,云南山区居民的口粮很大比例需要从外地调运过来。如果局部受灾,粮食调运受阻,当地人的吃饭将面临困难。发展旱地水稻,能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云科轩 资料来自云南农业大学和相关新闻媒体)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转自: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主办: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制作: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 滇ICP备0900769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