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菇代料栽培是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如木屑、蔗渣、棉子壳、稿秆等作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麦皮、米糠、饼粉等辅助料,配制成培养基以代替传统的木材栽培香菇。代料栽培的原料来源充足,方法简便,成本低,收益快,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栽培技术。在香菇生产过程中,转色、越夏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香菇的品质和产量。为此,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凌亮针对香菇代料栽培的关键技术向广大种植户作详细的介绍。
记者:凌老师您好,香菇菌袋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出菇的早晚、品质的优劣和产量的高低,如何确保香菇成功转色?
凌亮(以下简称凌):香菇成功转色应注意把好三关:第一关是在初期把好控温关。脱袋后3~4天将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25℃内,不必揭膜通风。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0~40分钟,加大温差,使气生菌丝的生长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旺长;第二关是把好喷水关。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出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丝体自溶而易感染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因此,必须及时喷水冲洗。第一天用喷雾器轻喷于菌筒上,冲淡黄水珠,第二天用压力较大的喷雾器冲洗,待菌筒稍干时再覆盖薄膜。第三关是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每天通风不少于两次,每次通风时间为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加大温差,将转色期菇床的温度控制在15℃~20℃。若发现转色太淡或不转色,可喷水加湿,然后罩紧薄膜,或将菌筒倒卧在地面上,利用地温、地湿促其转色。
记者:香菇菌袋转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常出现许多异常现象,怎样处理香菇的异常转色?
凌:1.转色太浅或不转色:表现为菌袋呈现黄色或白色。
原因:一是菌龄不足,脱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二是菇床保湿条件差,湿度偏低,不适合转色需要。三是脱袋时气温偏高,喷水时间太迟,或脱袋时气温低于12℃。
管理措施:一是喷水保湿,结合通风,连续喷水2~3天,每天1次。二是检查菇床罩膜,修理破洞,罩紧薄膜,增强菇床保湿性能。三是将菌袋卧倒在地面上,利用地温,促进一面转色,转色后再翻另一面。四是若因低温影响,可把菇棚覆盖物揭开,引光增温,中午通风;若是由高温引起的,应增加通风次数,中午将菌袋两头薄膜打开,早晚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
2.菌丝徒长不倒伏:表现为菌筒洁白,菌丝长2厘米还未倒伏。
原因:一是湿度过大,菌丝生长旺盛。二是缺乏氧气,菌丝开始洁白后,没有适当进行通风换气,或掀动膜次数太少。三是培养料配方不合理,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管理措施:一是加大通风量,选中午气温高时,揭膜1~1.5小时,让菌袋接触光照,达到干燥,促使菌丝倒伏,待菌袋表面晾至手摸不黏时,盖紧薄膜,第二天表面出现水气,菌丝即已倒伏。二是采取上述措施仍未能解决倒伏问题的,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菌袋1次,晾至不粘手后盖膜,3天后菌丝即可倒伏。三是如果10~15天仍不转色,以至菌筒脱水,应连续喷水2~3天,每天2次,通风时间缩短至30分钟,补水增湿促进转色。
3.菌膜脱落:表现为脱袋2~3天,菌袋表面瘤状菌丝膨胀,菌膜翘起,局部片状脱落,部分悬挂于菌袋上。
原因:一是脱袋太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二是脱袋后温度突变(高温或低温),表面菌丝受刺激,缩紧脱离,使菌袋内菌丝增生,迫使外部菌膜脱落。三是管理失误,一般脱袋后3天,在25℃条件下不揭膜通风,但有的因当时气温较高,中午揭膜通风,致使菌丝对环境条件不适应。
管理措施:一是人为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以25℃为宜,让恢复生长的菌丝迅速增长。二是选择晴天喷水加湿,相对湿度保持在80%。三是每天保持通风2次,每次30~40分钟,经过4~6天管理,菌袋表面可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发生菌膜脱落现象时,出菇会推迟10天左右。
4、转色太深,菌膜过厚:表现为皮层质硬,颜色深褐,出菇困难。
原因:一是脱袋延误,菌龄太长,体内养分不断向表层输送。二是菌丝扭结,菌膜逐层增厚。三是通风不当,脱袋后没有按照转色规律要求的时间揭膜通风,或通风次数、时间太少。四是菇场过阴缺乏光照。
管理措施:一是加强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小时。二是调节光照,菇棚要求保持“三分阳七分阴”花阴光照。三是增大菇棚内的干湿差和温差,促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
记者:菌袋越夏管理是代料香菇栽培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产量、质量及效益。那么确保代料香菇安全越夏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凌:1.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对生产较迟的菌袋,避免烧菌现象发生。在放大氧时,应减少棚内菌袋排放数量,做到先疏散,后分期分批放氧,每批间隔时间3天,错开高温期,因菌袋放大氧后温度急剧上升,必须通风降温,保持棚内袋间温度不超过28℃,等温度稳定后再避光培养。要特别注意不能在肉质瘤状物上或28℃以上打眼。
2、菌袋转色之前,要尽量维持恒温环境,不能剧烈翻动菌袋,对不易转色品种在转色区要增加散射光,增加一至二次翻袋次数,促使转色。在天气变化时和打眼前后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环境温差过大和振动刺激都会引起菌袋提前出畸形菇或长肉质瘤状物。对已出菇或长瘤状物的菌袋,不能翻动,尽量提高环境温度在25℃左右,且维持恒温,小菇蕾和瘤状物会自然随转色的进行被吸收成菌皮。因操作不当造成瘤状物腐烂的,小面积腐烂部位划开塑料吹干或涂抹生石灰。
3、中偏低温型菌袋,放大氧后要一次疏散到位,以后不宜翻动,以防菌皮过厚。光线保持“二阳八阴”,微光环境培养,达到菌皮薄、棕红色、有光泽。中温型菌袋,在转色期间一般要翻动1~2次,促使均匀转色到浅褐色,略带小白点。夏秋季节温差较大时,不宜翻动,避免提前出菇,光线保持“三阳七阴”培养。
4、所有菌袋在6月30日以前要求基本完成转色。但在转色的过程中,由于配料水分过大及温度偏高等因素影响,部分菌袋淤积黄水过多,影响透气,严重的局部菌体自溶,造成细菌感染烂袋。对澄清透明的黄水且数量不多的,可不加处理。淤积过多的,要将菌袋斜竖放置,让黄水自然流到菌袋的一角再用铁钉划破塑料放出黄水。黄水已变黑引起烂袋的,视同烂袋处理。
5、提倡室外荫棚越夏菌袋。在棚架上单层排放,间隔3厘米,最上一层不放,排一层出过菇的陈菌袋隔光隔热;地面排放的菌袋,棚四周开好排水沟,厢面呈龟背形,菌袋排放方式与棚内越夏排放方式相同。荫棚顶部及四周上部要加厚遮荫物,不让太阳光射入棚内。全部用遮阳网搭建的荫棚其厚度不得低于3层。棚底四周要通风。高温来临,菌袋疏散、转移到荫棚必须及早进行,不得拖延时间,趁早晚或阴天转运,做到轻拿轻放,及时疏散,严禁在烈日下和30℃以上高温天气搬运、翻动菌袋。要特别引起注意,严防高温引起烧袋。遇到连续高温时一定要采取好通风降温措施:每天晚上10点之后和早上7点之前可在地面或四周喷洒凉爽的井水或泉水降温。棚内地面及四周也可开挖水沟放流动清水降温。同时要加强通风,晚上气温下降后要通风换气,对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可用风扇加强通风。
6、要勤检查,防止病原菌浸染或害虫蛀食。要定期消毒、治虫,防治病虫害交叉感染,每月用溴氰菊脂和克霉灵药剂交替喷雾防治一次。
记者:在香菇生产的过程中,常受到病虫的危害,如果防治不利,轻则造成减产,重则栽培失败,那么菇农朋友应如何有效防治香菇的病虫害?
凌:1、木霉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机,尤其是多年的菇场和老菇房,常是木霉猖獗危害的场所。
危害香菇生长的所有杂菌中,木霉威胁最大。木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它本身能分泌毒素,抑制香菇菌丝生长。木霉能生长在生长势减弱的香菇菌丝体上,使香菇组织细胞溶解死亡。木霉在4~42℃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喜高湿环境,侵害香菇培养基时,初期为白色棉絮状,后期变为绿色。菌种如果被木霉危害,必须报废,即使轻度感病的菌种也应弃之不惜。
木霉至今没有理想的根治性药物,常用的杀菌药,对木霉只是抑制,而不是杀死,加大药量,只能同时杀死木霉和香菇菌丝。因此,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是控制危害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湿,以抑制木霉菌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可采用注射药液的方法抑制木霉扩张,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2%的甲醛、1:200倍的50%多菌灵、75%甲基托布津、pH值为10的石灰水,此外,往污染处撒白灰面,防治效果也很好。
2、链孢霉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杂菌。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
防治链孢霉,首先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生产。在香菇发菌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香菇发菌场所潮湿有助于链孢霉的发生,所以控制发菌场所的湿度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链孢霉发生。链孢霉的药物防治可参照木霉的防治。菌袋生产时,如果发现链孢霉,要在分生孢子团上滴上柴油,可防止链孢霉的扩散。菌袋发菌后期受害,一般不要轻意报废,可将受害菌袋埋入深30~40厘米透气差的土壤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袋仍可出菇。
3、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香菇菌丝,毛霉菌丝体每日可延伸3厘米左右。
毛霉在香菇菌丝体培养期间侵染时,蔓延速度快,数日内便能布满基质,而受害的香菇菌丝则生长缓慢,步履艰难,尽管最终仍能伸达基质各处,但香菇菌丝已无正常浓白色,而是呈灰黄色。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等。防治方法同木霉。
4、螨类
螨类包括红蜘蛛、菌虱。其发生环境主要潜藏在厩肥、饲料和培养料内,鸡窝畜舍,谷物仓库或环境条件差,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往往有大量的螨类存在。螨类非常微小,发生初期常被忽视,一旦爆发易酿成大灾。螨类在香菇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能造成为害,取食香菇菌丝体及子实体。
培养基发螨害后,接种部位的菌种块不萌发或萌发后菌丝外观稀疏暗淡,并逐渐萎缩,严重时培养料中的菌丝会被全部吃光,造成栽培失败。
搞好培菌场所的环境卫生,可有效地杜绝螨害的发生。对发生螨害的培菌室,在重新使用前用敌敌畏等药物熏蒸杀螨。菌丝体培养期间可喷洒1 000倍液的三氯杀螨醇或500倍液的克螨特效果较好。子实体培育期间不宜用药,否则菇体易产生药害,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